金年会

当前位置: 金年会新闻网>要闻> 详情

首页 要闻 新闻详情

重大突破!我校5个项目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金年会讯(党委宣传部 吉伍伍呷莫)刚刚,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的通知》(川府函〔2022〕85号),我校有5个项目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这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成果奖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有2个项目同时获得了特等奖,在全省82所高职院校中,只有金年会是唯一一所同时获得2个特等奖的学校。

  获得特等奖的项目分别是:《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专本融通、四方协同:“三师四能”中职教师联合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五新”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二等奖的项目分别是:《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真实生产环境下实训体系建设的实践》《基于职业认同度和行业适应性提升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特等奖项目一:
  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由我校校长王世伦担任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重技能轻素质”、学生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全员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项目组依托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高职学生“修德励能、术养并重”培养理念为指引,2017年全面开展了“双院融合、三师协同、三制联动”高职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双院融合。建立了“书院+专业学院”融合的“书院制”,构建了融“素质养成+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为一体的育人体系,强化“通专结合”人才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三师协同。组建了“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多元协同育人队伍,实施“导师制”,辅导员聚焦思想引领,专业导师聚焦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计划指导、学业规划,企业导师聚焦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三师交融互补,全员全程参与学生培养,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质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三是三制联动。以“书院制”为载体、“导师制”为纽带、“学分制”为牵引,重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资源供给,并专设素质学分,书院承载第二课堂特色教育活动,导师指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业进程,开展“选课”、“选师”、“选活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四是多维保障。以育人为本变革了校园功能形态,深化了校院二级管理,构建了“常规+KPI+创新+党建”工作的目标绩效考核为牵引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了一体化教学平台、综合育人平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共享与分析平台,形成了立体化育人质量保障机制。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校人才培养实现了从单一职业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转变,从“工厂化”“流水线化”的高职学生标准化培养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育人模式转变,从辅导员、教师的学生管理、教学“两张皮”向全员参与、“三师协同”的育人队伍转变。通过成果应用,形成了良好育人氛围,实践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引起高职教育领域广泛关注并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先后有全国100多所高校来校参观交流、学习借鉴,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王立英视察学校时说“金年会办学理念很先进,学院建设有特色,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用心育人”。
 
  特等奖项目二:
  专本融通、四方协同:“三师四能”中职教师联合培养改革与实践

 
  《专本融通、四方协同:“三师四能”中职教师联合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由我校副校长敬鸿彬担任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紧扣“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职教发展要求,实施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四川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四川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和省级重大教改项目,统筹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职业教育优势、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优势和企业行业的实践实训优势,推进中职教师联合培养。

  项目坚持“师范性+职业性+发展性”教改新思路,确立了“三师四能”中职教师培养新定位(教师+导师+工程师(技师)、学科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师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行业“专本融通、四方协同”育人新机制,搭建了“两实四训”培养新平台(企业实践+教学实践、思政培训+校本培训+跨校培训+企业实训);强化教师内生发展,创建了“两院四项”发展新环境(专业学院+社区书院、教学项目+育人项目+科研项目+服务项目),优化了“一诊三评”评价新机制(质量诊断、分类评价+贡献度评价+公开评价)。

  项目组主持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论著(文)38部,研究成果获省厅级奖8项,成员入选教育部中职教师培养教指委委员、四川省督学等;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卓越教师计划项目4项,建设了全省中职教师培养领域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的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了内含“质量工程”52项国家级项目和263项省级项目的中职教师培养平台,共建了全省首家职教能力训练省级示范中心。

  项目实施以来,为中职学校培养毕业生5000余人,培训中职教师4000余人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教学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3500余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800余项;教师获全国和省级教学奖100余项,承担教育部产学育人项目252项,入选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培专家等40余人次,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成果单位入选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全国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等,成果20余次在全国交流,100余所院校到校学习,10余所院校推广应用,中国教育报等报道60余次,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等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
 
  一等奖项目: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五新”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五新”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由我校副校长赵齐阳担任项目负责人。

  我校一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率先在高职院校确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素养职业人才”的文化育人目标,构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传统文化渗入的专业课程”模式,组建“教学名师+文化名人+企业能人”的多元教学团队,搭建“课堂+舞台+企业”的育人平台。经过5年创新与实践,构建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五新”体系,即:育人理念革新、育人机制创新、课程模式推新、教学方式更新和育人队伍拓新为一体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项目实施以来,覆盖全校所有专业,为2.7万余名学生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受到学生、同类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该项目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一提出“文化自生性,文化自信力”的传统文化育人新理念。遵循文化内部自生发展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地认知、觉察与反思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二创建“传统文化课程与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的育人新机制。把传统文化育人融入到学生素质发展中,实现课程学分与素质学分双向转换,确保文化育人体系实施的有效性。三推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传统文化渗入的专业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新模式。全面开设文化通识课程,推出面向专业群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渗入专业课程,达到春风化雨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四构建“教学名师+文化名人+企业能人”的多元协同育人队伍。教学名师夯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文化名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企业能人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五创建“舞台场景+职业场景+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变舞台、变职场,形成“仰苏雅集”和“城市之星”两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育人“五新”体系实施以来,全校师生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科研提升、社会服务、校企协同育人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校内外影响广泛。

通知公告更多

收缩
  • 专业咨询

  • 电话咨询

  • 84683030
  • 微信咨询

XML 地图